- 廣告 -
由澳洲國立大學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團隊,聯手開發一種新型磁性分子,有望在極其微小的空間實現遠超現有技術容量,每 cm2 可存 3TB 資料!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《自然》期刊。

今次研究是基於鏑(Dysprosium,簡稱 Dy)的稀土元素,其分子有可能製造尺寸如郵票般大小的硬碟,但儲存容量是現有技術的 100 倍。澳洲國立大學 Nicholas Chilton 教授表示,新分子可能達到每平方厘米儲存約 3TB 數據。傳統硬碟乃透過磁化材料的微小區域來儲存數據,為了達到極高數據密度,研究團隊突破現有磁儲存技術,研究使用單分子磁體(Single-Molecule Magnets,SMM),令每個分子都能獨立存儲數據,從而大幅提升儲存密度。

這種分子像微小的磁鐵,可以存儲0或1這類二進制數據。一般而言,這些分子磁體必須能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才可穩定保持磁性記憶(磁滯現象),目前基於鏑的單分子磁體只能在約80K(-193°C)以下保持磁性記憶,溫度一高便可能令資料喪失。但今次研究團隊實現了一大突破,設計並合成一種稱為1-Dy的新型鏑分子,能在更高的溫度,即100K(-173°C)下保持磁滯,而此溫度範圍已接近大型數據中心可行的冷卻條件。加上1-Dy分子結構獨特,鏑原子位於兩個氮原子之間呈直線排列,並通過烯烴鍵合固定,使它的磁性性能明顯優於其他SMM。如未來最終實現超高密度、超小型的數據存儲設備,必定為未來數據中心帶來革命性改變。
- 廣告 -